森林向导易琪盼人类连结大自然,望在港建立森林疗愈基地
2023-06-26 17:57:19来源:星岛环球网

要在石屎森林感受大自然气息向来奢侈,但从小好动到处跑,性格阳光的森林疗愈向导易琪(Amanda)却踏遍山野,热衷邀请城市人走进森林,感受生命与大自然的连结。与大自然成为知心友前,她不但放弃了当律师的高薪厚职,更一度罹患癌症。她形容,患癌令她明了并非所有事物皆能掌控,康复期间学懂自处,亦因为理解人类同样置身大自然的循环中,被自然接纳的同时,也变得更有容量去理解别人。她认为,人类对大自然有一种潜藏内心的向往,希望可以在香港建立一个森林疗愈基地,让众人也有机会与自然拥抱。


(资料图片)

▲Amanda自2017年起,在香港推广森林疗瘉,提升参与者的身心灵健康之余,藉此加深人类与大自然的连结和关系。

早在婴孩阶段,Amanda已跟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,“小时候喜欢到处乱跑,奔奔跳跳坐不定,当自己还坐在婴儿车,已在郊野公园留下倩影。”她笑言,父亲及爷爷同是好动之人,自己想必也遗传了“贪玩”的基因,然而这却为她的生命带来两次巨变,继而一步步促成她成立提供森林疗愈(Forest Therapy)体验的机构“香港森林浴”,走进山野和森林,成为森林疗愈向导。

通过感官“浸浴”于自然环境

森林浴一词来自日本,参加者可以在受过训练的向导引领下,接受大自然的邀请,放慢脚步、通过感官“浸浴”在自然疗养的环境之中,深度享受大自然,从而增进健康和快乐。Amanda自2017年起,在香港推广森林疗愈,举办公开课程,也为不同领域的企业、社福机构等设计和举办活动。她指,可以把森林浴理解成“跟大自然交朋友”,“棵树可能有某些感觉、味道吸引你,你有好奇心走近触摸树木,是自然发生的。”她强调,“森林浴不是要行走特定路线,而要深入感受一个地方,有时可以完全不走路。”

“人类对大自然有一种潜藏内心的向往。”Amanda回想,当年偶然看到介绍“森林疗愈”的文章,好奇两个词汇如何互相牵绊,牢牢记在心中,及后在网上搜寻资料,发现森林疗愈跟自己产生不少共鸣,“我既喜欢跟别人相处分享,又爱独处自己一人,某程度上森林疗愈能够满足到我两个面向。”她指,起初单纯希望森林疗愈协会可以穿针引线,带领她认识本地向导,在香港进行森林浴,却发现对森林浴有认知的同路人仅是少数,协会更吁她远赴澳洲上课,“我考虑了一阵子,但又好想试,觉得森林浴就是我心中所渴望的东西。”

▲Amanda毅然飞往澳洲接受培训,图为在外地进行森林疗瘉向导训练的点滴。

撒下香港森林浴的种子

如是者,Amanda毅然飞往澳洲接受培训,直至实习期间返回香港举办活动,当中获得的鼓励犹如引路明灯,燃亮了她日后成为向导的道路,“即使参加者了解我未完成训练,也体会到森林浴的美好,鼓励我继续做向导,更直言‘香港好需要我’!”现时回首,她庆幸自己当初坚持举办森林疗愈活动,撒下香港森林浴的种子。

Amanda指,不少参加者与她初次见面,都会怀着一半好奇、一半怀疑的心态出席活动,但最后都会由衷地享受。她指,活动令参加者有得着,作为向导也有成长,曾有参加者在分享环节默不作声,过程中对树饮泣,最后向她道出心声,“她说『形容不到自己经历过甚么事』。”一句话对她当头棒喝,城市人习惯一定要分享,当有人选择禁言却被视为异类,“其实不一定要分享感受,有时的确好难形容,她很忠于自己的感觉。”她指,自己事后反思,该参加者为所有人上了宝贵一课,“大自然容纳的空间好阔。”她续指,“不同人有不同取态,以前我会束手无策,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,但现在明了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。”

在“石屎森林”成长的Amanda,昔日是一位律师,她坦言,总是按捺不住体内活跃的细胞,周末也会恒常到户外运动,深明性格与工作性质不合,常常向往跟大自然有关的工作,后来决心转投非牟利组织(NGO),任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。她形容,转工后反差很大,律师的工作环境讲求“速度快、要求高、不可错”等,但脱离律师楼后凡事亲力亲为,收入大减,杂项亦不再由秘书承包……Amanda以乐观心态应对,“有好多空间重新学习,培养自己做些自以为不懂做、不会做的事。”她直言,所得到的无与伦比,“做律师好专门,但在NGO所接触的人和事更广阔,亦间接跟大自然有关,既开心又有成功感。”

患癌症 无法兼顾工作

正当Amanda向自然迈出一小步,她确诊第3期卵巢癌,治疗令她无法兼顾全职工作,通往大自然的列车脱轨,“虽然身体状况变差,但依然努力到户外。”她形容,癌症是一个“感受到谦卑的经历”,康复期间学懂自处,亦变得更有容量去理解别人,“许多我没预计过的事情,不是不会发生,只是我没预想过,恃自己年轻、有能力,以为所有事都可迎刃而解。”Amanda反思,以前的自己“不知天高地厚”,“对生命好有冲劲,一切好平坦、好顺利……但患病颠覆所有,原来非所有事物皆能掌控。”

疗程逼使她放慢脚步,真正与大自然沟通,Amanda指,在大自然感受到被接纳、被拥抱,“很放松,不用理会人和事,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着的人。”自然的生命力为她梳理紊乱的思绪,她直言,癌症令自信心跌破新低点,但去到有自然气息的地方,会令她放松一点,感受到被接纳、被滋养,也体会到人类的渺小,“并非负面的『渺小』,而是世界真的很大,人类只是一小部分。”

她不讳言,当时固然有联想过“死亡”,在网上随意搜索,也会看到很多不同网站正替自己的生命倒数,概说她还余下多少年寿命,“不会有人想自己成为‘即将要离开的人’,但在大自然中能够理解、消化。”她解释,就如枯叶掉在泥土上成为养分,大自然每分、每秒也在循环,“人类也是属于大自然的。”

展望将来,Amanda希望带领香港人在外国的森林留下足迹,甚或建立一个本地森林疗愈基地,让更多人了解森林疗愈,跟大自然作连结。

地方近易接触港具独有疗愈价值

在Amanda眼中,对比外国坐拥一大片绿林,香港作为“石屎森林”亦有其独特的疗愈价值。

城市化的香港经常开垦伐木,本地森林普遍的树龄也较年轻。Amanda指,香港对比外国的生态成熟度有明显不同,走进郊外的感觉也有异,“在外国容易遇上过百年、过千年的老树,甚至是人罕至的森林,这种规模难以在香港遇见。”然而,她强调,香港绝对有适合进行森林浴的地方,因为森林浴旨在提升参与者的身心灵健康,加深人类与大自然的连结和关系,不应过于受地理环境限制,“我不认为香港的环境比外国‘输蚀’!”

Amanda又指,由于外国要长时间驾车才能到达森林,香港郊野容易触及,能够发挥作用的机会提高,是独特的“优势”,“地方近才会有人去,去到才可接触到大自然,接触到才有机会连结。”

她分享,自己有两个森林知心友,包括每次远足体验都很深刻的蚺蛇尖,虽然路线崎岖难行,但望向西贡的景色总令她难以忘怀;另一“好友”是在她家前生长的一棵“木麻黄”大树,她形容其树冠象是“张开双手欢迎大家”,台风山竹袭港时更担心它会倒塌,是真正的朋友。

冀将森林浴融入医疗体系

除了继续带领森林浴活动,Amanda亦远眺外国发展森林疗愈的里程碑,冀望香港他朝一日能把森林浴融入医疗体系。

Amanda指,外国有医疗机构及医生推出计划,鼓励病患多接触大自然,称为大自然“处方”或“药方”,“医生开药之余,可能会吁病人一星期去一次大自然,让大自然疗愈的力量成为医疗体系一部分。”翻查资料,有英国学者亦曾表明,简单接触大自然10分钟,例如享受阳光浴、感受微风等,已能降低人体压力。作为过来人,Amanda形容,医生的劝勉对比其他人的苦口婆心,前者的力量无可置疑,“长远希望香港会达成这一步,真正确实地认可大自然对身心灵健康的重要性。”惟她坦言,即使相信自然的疗愈对病患的身心灵有正面影响,如此遥远的目标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,只能盼望医疗架构能逐步融入自然。
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

标签:

最后一页
世界时讯:打新必读:朗威股份、华信永道申购

精彩推荐

资讯News

  • 聚焦Policy